1500元包过夜一条龙一般多少钱,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200一晚同城约茶,100块钱的快餐小姐

纸泥彩塑“守艺人” 心有斑斓 我型我塑
发表时间:2024-05-27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海南周刊丨纸泥彩塑“守艺人” 心有斑斓 我型我塑

当柔软的纸张遇上一双巧手,会激荡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醉心纸泥彩塑的海南三亚人吴遇桢和其母亲的手中,废旧“脆弱”的纸张,神奇般幻化成版画、冰箱贴、摆件等造型,变身绚丽夺目的作品。

两代人,一门手艺;母子俩,二十余年坚守。指尖生花,只为更好地展现民族文化。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废旧纸张也能变身艺术品

初次进入吴遇桢彩塑工作室里的人,总会在第一眼被震撼。推开一扇不起眼的门,内里别有洞天。

橘色、绿色、蓝色……绚丽的色彩冲击着视线;有长达2米的挂画,也有手掌大的小摆件;从花卉草木到人物风情,展现的题材丰富多样,风格、手法独树一帜,但都充盈着海南浓浓的原生态味道。

吴遇桢创作的海南特色摆件作品。

抚摸着作品凹凸不平的表面,水泥般质地的粗粝中却透出几分灵动,这样矛盾的感觉,不禁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这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是不是用水泥雕刻?面对到访者的疑问,工作室的主人打开了话匣子。

吴遇桢介绍,这些作品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那就是“纸泥彩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材料是由废纸和黏土打造,这是一种“植物纤维黏土”材料。

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在房间的一角,发现了一台银灰色的机器,看起来和周围的纸泥彩塑格格不入,这却是创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将废弃纸张投入机器当中,经过碾压后就变成纸粉,此时可按量加入泥粉、乳胶等材料,经过搅拌废旧的纸张就变成“植物纤维黏土”。

创作时,要用黏土在创作台上塑出作品的雏形,待其风干后,用刻刀细细雕琢,之后用丙烯颜料着色彩绘……烦琐复杂的创作过程,让雕饰出的成品既有绘画的灵活,又有雕塑的立体。

吴遇桢握着画笔,将颜料涂在案前的浮雕上。

近二十年的“相处”,纸泥彩塑对吴遇桢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面对赞叹声,他总有忍不住的自豪感,想要多夸一夸,“省心”是他提到的高频词。

“和目前市面上的木版画、铜版画、陶瓷制品相比较,纸泥彩塑‘好养活’。”吴遇桢坦言,原因很简单,因为创作时不需要去采集特殊泥土、矿物质做原材料,也没有烧制抛光等复杂的工艺制作环节,“而且‘皮实’,我们需要的纸张、泥粉相比铜铁、木材好获取,而且没有那么昂贵,既节省成本,又轻便易于携带。”

母子两代人的接续传承

挥刀如笔,刀到手到,心到眼到……刻刀在吴遇桢的手指间翻转,在一次次的减法中,纸泥彩塑的造型脱壳而出。

指尖得以生花的原因,无他,唯手熟尔。数年如一日的修炼,让他的体力和眼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而支撑其创作的精神之源,却来源于其母亲陈玉湘。

“我妈妈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痹谖庥鲨逖劾铮盖壮渎艘帐跗?,爱琢磨,有很强的绘画和造型设计功底。

吴遇桢说,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新奇想法的女性,她一直希望可以创作出一种独属于自己的东西——用简便又实用的方法,做成一种低成本且便于携带的艺术品。

母亲烧过陶器,也尝试过用玻璃、树叶作画……在一次次尝试中,她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材料,用废报纸进行创作。纸张太软,就加点泥土和胶水增加黏度,经过数十次的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制出了纸泥彩塑的原材料。

彼时的吴遇桢还未曾想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将与纸泥彩塑密不可分。

吴遇桢创作的纸泥彩塑画《迎宾少女》。

从一开始的感兴趣,到后面的痴迷,也许骨子里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基因,也许是被母亲不服输的个性打动,在深思熟虑后,2003年,年轻的吴遇桢放下一切,成为母亲最得力的助手。

“60岁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母亲却从60岁开始,把纸泥彩塑变成自己的职业?!闭悄盖椎姆芏肪?,让吴遇桢在低谷期得以坚持。

学习了技术、学习了知识,可经营经验的缺乏使他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

“首先是销路不畅,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了资金短缺?!蔽庥鲨寤骨宄丶堑?,当时租用存放作品的房间简陋,而海南又多雨、潮湿,因保管不慎部分作品损坏,这让他们很是心痛。

在最艰难的时候,是母亲的鼓励让他一次又一次重新拾起刻刀。捱过寂寞又苦涩的日子,他们终于迎来了转机。2012年,一位景区的负责人看中了他们的作品,并购买下他们的作品,放在景区陈列推广。

随后,越来越多的景区抛出“橄榄枝”,两代人接续传承,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作品,为广大市民游客了解海南的民俗风情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为传统手艺注入新活力

“颜色的搭配不够到位,要重新选择配比颜料?!薄罢獠糠滞壳沉?,下手还要更重一点?!比缃瘢恕笆忠杖恕?,吴遇桢还有另一个身份,作为一名教师,在三亚技师学院为孩子们传授这门技艺。学校提供场地开办工作室和作品展厅,学生们报名亲自体验制作。

对于“领进门”的学生们来说,纸泥彩塑的美不仅在于让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和凹凸感的立体效果,还在于其基于传统,又大胆突破。

“文化和科技也要拥抱更好的时代。”吴遇桢曾作为代表参加过中国深圳文博会,在参展之余,他也认真在观察其他展位带来的作品,不少作品的大胆和创新让他深受启发。

吴遇桢创作出的装饰瓶作品。 受访者供图

吴遇桢说,最初自己作品的主题多以黎族民俗元素为主,围绕妇女服饰、纺染织绣工艺、劳动、婚礼节庆、黎族船形屋等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海南,吴遇桢也开始尝试在作品上加入海洋、椰树和现代抽象艺术元素,把海南地域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创作,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图画,开始有了冰箱贴、小摆件等,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喜好。

在日常创作之余,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昂⒆邮俏蠢吹南M蚁M嗄昵崛税阉邢氯?,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民族文化?!?/span>

后续,他打算继续研读黎族文化的书籍和黎锦图案的画册,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研究如何用作品表现出来。

“我们两代人都在为传承这一技艺而努力,这也是我的爱好和追求,希望以后能创作出更多有生命力的作品,为海岛文化的展现尽自己的一份力?!蔽庥鲨逅?。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李梦楠摄

相关新闻
年味食足 非遗美食中的团圆密码 (2025-02-11?|?海南日报客户端)

临高角:渡海登陆点续写新时代红色精神 (2025-04-17?|?海南日报客户端)

把“海南”带回家 (2025-04-15?|?海南日报客户端)

用艺术点亮海南乡村 (2025-04-11?|?海南日报客户端)

薛美丽:从“门外汉”到“护鸟使者” (2025-04-07?|?海南日报客户端)

海岛年味丨屯昌年俗千百味 (2025-02-04?|?海南日报客户端)

海岛年味丨儋州红鱼:鸿运当头 年年有余 (2025-02-03?|?海南日报客户端)

海岛年味丨丰味海南年年“糕” (2025-02-02?|?海南日报客户端)

海岛年味丨海南人无鸡不成宴 (2025-01-27?|?海南日报)

文物里的黎风苗韵 (2025-03-31?|?海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