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见翰墨丨画僧成鹫:琼崖乡国诚乐土
在中国书画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参禅修行的僧侣,又是才华横溢的书画家,其书画作品独树一帜,多呈自然朴拙、清净超然的特点。明末清初,岭南即有这样一批画僧,其中声望颇高的有深度、大汕、成鹫、函乂四位。他们的书画作品和诗文独出机杼,成一家风格和流派。值得一提的是,僧人成鹫与海南有着极深的渊源,他的作品中对海南也多有提及。
诗写多异岭
成鹫像。
僧人成鹫,诗、书、画俱佳,他年幼时就很聪慧,对诗赋感悟极强,可触景发赋,出口成诗。据传,某年岁末,冰冻千里,其父与几位客人以“风、花、雪、月”为题赋诗,沉吟未就。适时成鹫与弟嬉戏于堂下,父叱责其扰乱诗思,让他们离去。成鹫笑着说:“吟诗是乐事,何必如此苦吟不休呢?”有客人试请成鹫赋诗,成鹫应声云:“瓶中一枝花,天上一轮月?;湓鹿樘?,风吹雪满地。” 他将“风、花、雪、月”四个题融合于一首诗中,诗词简约,意境悠远,让人惊喜不已,赞叹连连。
成鹫少习儒学,知识渊博,才气纵横;壮入禅门,无论佛学还是艺文都有较高造诣。他志高行洁,梵行精严,在岭南佛教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中山大学杨权教授在《成鹫及其(咸陟堂集)》文中称其为“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他的诗文理论为清初岭南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流。他不但以禅喻诗,以禅史喻诗史,还以宗风比诗风,以禅品喻诗品,丰富和发展了以禅喻诗的诗学思想。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部诗作传世。一首《点头石》诗,写的便是海南多异岭的景观。
悠然浮海志
美丽的海南岛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大海风光,丘陵性低山地形也造就了许多山岭,琼海长坡镇境内的多异岭就是其中之一。万历《琼州府志》载:“多异岭,山多怪石,中有井泉,旱祷多应?!倍嘁炝胗扇椒遄槌?,数峰嵯峨挺立,山奇石美,层峦叠翠,幽美如画,曾经是海南东部的一座名山。王弘诲曾诗云:“海上三峰势欲吞,象狮偏向鸟边蹲。人传古迹称多异……更奇尺水兴云雨,不愧山名万古尊?!鄙缴嫌泄偶R糯娑啻Γ汗潘骡痔靡胖?、玄达先师塔、仙人井、钟鼓石、仙人踪、海潮岩、点头石等??滴醵荒辏?682年),成鹫曾在多异岭的灵泉寺修行,留下了不少故事和传说。目前,多异岭仍是一个登山徒步、感思怀古的好去处。
成鹫在其《纪梦编年》里说明了来海南的原因:“客有从海南来,盛称琼崖乡国之胜,夏不絺綌,冬不裘袄,户不夜闭,路不拾遗,民不知有饥寒,俗不知有治乱,诚乐土也。遂悠然有浮海之志?!?/span>
成鹫在多异岭灵泉寺修行期间,经常与友人畅游多异岭。多异岭山顶有一个卵状的巨石,能随风而动,被称为“风动石”,是一处到此必游的景观之一。据传,某日成鹫与玄达一起在山中畅游,一路荆棘一路诗,行至风动石处时,成鹫突发灵感,说:叫它风动石还不够,应该叫它“点头石”。一时雅兴涌起,写下了一首题为《点头石》的诗,流传至今,“风动石”又被称作 “点头石”。成鹫在蛰居多异岭两年时间里,曾多次下山为多异岭海潮岩进行募修活动,还写了《多异山记》《募修海潮岩》《赠多异山玄达师》等多篇诗文,为海南多异岭留下丰富的历史人文。
佛学画学盛
明朝灭亡后,作为明朝遗民的成鹫誓死不试,只闭门读书,贯通群籍。他既饱读儒家诗书,下笔成章,又喜爱舞枪弄棍,好打抱不平。尽管他性格独立孤僻,清朝大诗人沈德潜对他却极为推崇,谓“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成鹫由儒入禅,不仅学问博富,还精通禅道,在书画技艺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在清初的僧人当中,擅长山水画的比较多,而成鹫擅长花鸟画,且作画题材很不一样,可以说是个画僧中的异类,同时也造就了他在当时岭南画坛上的独特地位。广东博物馆的朱万章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赞扬成鹫“佛学与画学并盛”。据资料,成鹫在绘画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花卉上。其花卉作品风格颇似明朝中期写意花鸟画家陈淳的风格,题材多源自乡间山林的常见花鸟,接近生活又充满趣味,饱含着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挚爱之情。
成鹫草书七律诗轴局部。
成鹫除绘画外,书法亦精,书法传世作品十余种,后人得其片纸只字,莫不珍同拱璧。观其书法作品,如其诗风,标举性灵,纯为心画。行楷作品颇有禅味,坚韧质朴。行草书取法颜真卿,直追二王,厚重古劲,极有骨力。现收藏于深圳博物馆的一幅草书作品,为一首七言律诗,内容是他中秋节所感,落款署名有两方朱文印和“八十四老人鹫草”。此幅作品厚重古劲,气韵生动,通篇老笔纷披,纵横交错,狂放纵逸,圆润苍老,资分格力兼而有之,颇有晚明之书法风格。此作品曾在深圳博物馆2019年举办的“南粤墨话”展览中展出过,2023年9月,在深圳博物馆的“翰墨雅集 深圳博物馆藏书画展”中,它又一次展出。这充分说明了这件书法作品的代表性及分量。2021年5月,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海幢寺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中,成鹫的一幅行草作品《王屋山人琢砚和徐琶洲作》诗卷亮相其中,用笔讲究,点画利落,落墨丰腴瘦劲相宜,且透着一股沉着之气,尤其是在字字之间,笔断意连,功力老到。
成鹫行草书 《王屋山人琢砚和徐琶洲作》诗卷。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折竹为笔遒
明清时期,陈献章、宋湘等书家,大胆进行书写工具的革新尝试,以茅草、竹枝、蔗渣、竹叶等为笔进行创作,成鹫也是其中之一。他继白沙先生的“茅龙笔”之后,折竹为笔,不断尝试书写用笔工具。晚年尤喜用竹笔作字,运用竹笔既刚劲、粗犷,又不便使转,蘸墨不均,而易于枯涩的特点,追求不重波磔、一气呵成的“烟霞”气息。在其传世书法作品行草《梅花》七言古诗横卷中,书文后题:“竹笔书似四如居士一笑,八十二老僧鹫?!薄睹坊ā肥碇癖实囊帐跣Ч倬⑿垡?,沉着浑厚,其枯涩处气势仍潜行不断,其丰润处骨力仍内蕴无尽。
成鹫使用竹笔时,正是朝野文士专意仿效柔媚流丽的书风之日。成鹫以其粗野强健闻世,其才力、识力、胆力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创造了独特的粗犷厚重之书法风格,以傲视当时流行的媚弱“馆阁”书风。同时,书法工具的革新尝试与他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艺术紧密配合,使他的书法作品别出新姿。反映了其书法得之于心,行之于笔的风骨性情,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出了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他一生独特人格的真实写照。(记者 李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