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祝嘉。
胡兆麟批改的祝嘉诗稿。
祝嘉一九四一年出版的《书学史》。
祝嘉赠予海南省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之一。
书法界有一说,20世纪,中国书坛在创作和理论方面都达到巅峰者有三人:康有为(1858年—1927年)、沙孟海(1900年—1992年)和祝嘉(1899年—1995年)。其中,祝嘉祖籍海南文昌,却鲜为人知,其位于清澜港附近的故居正在修缮之中。
2021年,八卷本、近400万字的《祝嘉书学论著全集》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祝嘉的学术成果、艺术成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书法全集、书信、日记等,也在整理当中,被列入出版计划。
祝嘉生于1899年,16岁求学广州,20岁回家乡当老师,28岁后颠沛流离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后来又回国谋食于南京,避日寇于西南、四川璧山。
1947年,私立海南大学筹建时,祝嘉被聘为校董之一。
1948年,祝嘉随社会教育学院迁往苏州,定居下来,直至1995年去世。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当中,祝嘉约有70年远离故土,使得晚年的他尤其思念故乡。
书寄桑梓
“客里思家常自慰,故乡时有好音来”
1985年夏天,祝嘉回乡省亲。在海南期间,他应邀做了六次讲座。每次讲完课,总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向祝嘉索要墨宝,他总是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在琼台师范讲学后,他现场作诗一首留给学校:“百年大计育英才,海外奇葩处处开??屠锼技页W晕浚氏缡庇泻靡衾?。”
晚年的祝嘉非常关心家乡,在苏州看报只要有关于海南的内容必定认真阅读并剪切下来。为了更多了解海南,他订了一份《海南日报》。书法落款常常写上“海南文昌祝嘉”, 或盖一枚“文昌祝嘉”的印章,以表达他思念家乡之情,他还常常给海南的朋友赠送书法作品 。
笔者有幸结识祝嘉前辈,缘于1991年。那一年,笔者的书法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在河南省博物馆展出。笔者和书友赴郑州看展览后,返程经苏州,在苏州古旧书店购书,一下子买了300多元(相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书法方面的书籍,包括祝嘉的《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疏证》,这引起售书的张先生的注意。他得知我们是海南人后,便问我们是否认识祝嘉,我们说没有。张先生说祝嘉经常来这里借书,很熟。笔者很兴奋,便说能否带我们去拜访他。张先生中午征得祝嘉同意后,下午便带我们去苏州南门拜访祝嘉。
祝嘉住的房子不大,但整洁雅致。他个子不高,但精神矍铄,双眼凹陷,却炯炯有神。他很关心海南的情况,我们谈了很多。聊到书法,他兴致颇高,声如洪钟,滔滔不绝,说到书坛一些弊病,慷慨陈词,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两小时。笔者递上刚买的《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疏证》,请祝嘉签名留念,他用钢笔在书的扉页写道:“此书原在中华书局出版,巴蜀书社翻印……尤葵同志鉴之,九三叟祝嘉。”并郑重地盖上印章。祝嘉的钢笔字一如他的毛笔字,古拙老辣。
我们准备告别时,祝嘉说,他给海南省博物馆写了几幅字,让笔者帮忙带回去。说完,起身向卧室走去,拿出七张已写好的四尺对开条幅,行草篆隶楷五种书体都有,落款多为“海南省博物馆惠存,文昌九二叟祝嘉”?;氐胶D虾?,笔者第一时间把作品交给了省博。
书香门第 “意潜而不露,语錬而不伤,有此吐嘱,他日可占吟坛一席”
祝嘉的父亲祝宝斋是文昌清澜港广文小学的校长,他喜欢书法,书房摆设是清末典型的文人格调,有几个书架,书架上有线装的《史记》《汉书》,还有《古文观止》《随园诗话》等几千卷书籍。书房的墙上常年轮流挂着名家墨宝,有时自己写得满意的也挂挂。有几个人的书法经常挂,一是乡贤潘存举人的,一是清末大书家何绍基的,还有同乡云海秋的。
祝宝斋挥毫时,祝嘉总是喜欢在旁边看,父亲有时也叫他帮忙拉拉纸,磨磨墨。他觉得很好玩,看着父亲的毛笔在纸上跳舞似的,很神奇,便嚷着让父亲教他书法。然而,父亲反复给他讲得最多的还是历代海南名人的故事,如白玉蟾、丘濬、海瑞等。
祝嘉在家乡读完初中后,1916年考入当时两广最好的中学——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即成立于1888年的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是一所介乎古代书院与新式学堂,为乾嘉以后代表汉宋学派的高等学府,教学既吸收传统方式,又具有新学的特色,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书院之一。祝嘉就是在这样一所环境优美、师资一流、藏书丰富的中学中度过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四年。在学校里,祝嘉受益最大的,是胡兆麟(1871年—1936年)对其诗文、书法的指授。胡兆麟是顺德人,少时曾请教书艺于赵之谦。
祝嘉经常聆听胡教授的讲课。胡先生以诗词书法闻名岭表,岭南学子无不想拜其为师,以求亲炙。祝嘉既喜诗词又好书法,自然也不例外。
胡兆麟对这个来自海南岛的富有朝气的学生,印象也很好,对他的诗作详加点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胡兆麟知道祝嘉酷爱书法后,便取出所藏的名人字画与祝嘉共同欣赏,发现祝嘉对书法有很高的审美境界,便鼓励他多读书多临帖。
胡兆麟评价祝嘉的诗作“意潜而不露,语炼而不伤,有此吐嘱,他日可占吟坛一席”,预见他于诗歌将有很高的造诣。胡兆麟批改祝嘉的诗稿保留了祝嘉早期的书法作品,同时也保留了胡兆麟晚年的书法墨迹,弥足珍贵。
在广雅的四年,祝嘉为完成学制规定的内容,以学业为主,诗文为重,于诗对袁枚主张的“性灵说”尤为推崇。由于胡先生对其诗作的褒扬,祝嘉用心也最多,此时期创作了不少的诗作,表达了他敏锐的诗心。如《咏箸》:“送入人口攫取忙,每日碌碌君无补。济人饥饿是君心,原来不计辛与苦。”
祝嘉说:“昔随园有此作,今反其意为之。”《咏箸》借筷子夹菜送饭,忙忙碌碌济人饥饿,歌颂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诗,言志也,综合祝嘉的一生,我们发现这些诗作反映了其高尚人格自少年就已萌生。广州四年的学习,为他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胡兆麟淡泊名利、认真课徒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影响他一生。
1928年春节后,祝嘉为了谋生,在新加坡育英华人学校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负责教授中文。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叫张叔仁,深研书法,北碑成就很高。祝嘉本来自小就嗜好书法,在张叔仁的影响下更加深入研究碑学理论。祝嘉通过披览历史上的执笔方法,总结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执笔法,同时认为“识力”是提高书法艺术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所谓“识力”就是鉴赏书法高低的能力,“识力”随个人修养的提高而提高。
祝嘉自从研读包世臣、康有为等先辈的书法理论,收获颇丰,发心转学六朝碑,同时深究书法理论,以为学书之助。此后的60多年里,祝嘉从理论到实践,丰富和完善了碑学的理论和创作。
书学宏富
“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
祝嘉一生孜孜不倦于书法理论,著述宏富,不愧为书学宗师。祝嘉对传统中国书法理论作出具有开拓意义的总结与整理,对传统书论进行了几乎是全方位的推进。著名作家、文史学家郑逸梅(1895年—1992年)认为:“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p>
祝嘉一生的书学著述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书学史,包括通史、断代史及书家、碑刻等个案研究;历代书论疏证;技法论;书法教育;其他与书法相关的著作。这五大类的书学著作又都紧紧环绕着一个中心:复兴中国书学。
祝嘉的《书学史》是一部从夏禹至清代的书法通史,此书填补了书法史学的空白,是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过渡的书学开山之作,构筑了庞大的书学史大厦,所引典籍共计五百余种,涉及经、史、子、集及历代金石、书画等典籍,嘉惠后世。该书具有第一流的史识,每一章的首论对每朝代的书法流变论述精辟,言简意赅,见识深邃。
除了《书学史》体现祝嘉祖述包康理论,完善碑学体系精神外,祝嘉的著作还进一步阐述和完善、发展了包康碑学理论。
如《书学》,作为书学的入门之作,祝嘉见识超卓,在碑学理论向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祝嘉还在《愚庵书话》中纠正时人学书之流弊,在包康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其具体论述充满精辟的个人见解,大大完善了碑学体系?!妒檠奂肥亲<我簧铝τ诒Ю砺垩芯康拇蠹煸?、大总结,在这本著作中,他检视过去、创立新见,通过大量的史实资料和严密有力的论证,构筑了一座宏大厚实的碑学理论大厦。《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疏证》是对原书的翻译并加入自己的按语,有时解释原文并纠正原文的错误,或阐述其观点。
祝嘉通过这些著作多方位地完善和发展了碑学,使碑学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碑学整体研究走向个案研究。
“用笔”是中国书法的核心问题。随着清代“碑学”的兴盛,导致中国书法史上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用笔理论的清理和再造,首开其端并影响巨大的人物就是包世臣,康有为起而矫其弊。到祝嘉时,他取包康两家之长,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系统完善、脉络清晰的用笔论,更广泛涉猎古代几乎所有的用笔理论来对自己的用笔论加以补充、融合,或校正,从而创立书学“全身力到论”。其理论主要体现在《腕力论》《悬臂论》《全身力到论》等文章,不断递进,其美学思想仍是雄强之美。
祝嘉重视碑学,但并不排斥帖学,认为“南朝书法,源出王氏父子;北朝书法,源出崔悦、卢谌。然二王崔卢,固同出于钟繇、卫瓘、索靖,实同一宗”,故碑派和帖派乃同宗。
此外,祝嘉还首创书法艺术比较研究方法,打破时间、地域、流派等方面的限制,纵横交错,在微观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把握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
祝嘉还是我国最早提出书法高等教育并对书法学科进行系统设计的学者,其《怎样写字》《书法三要》《书学简史》《临书丛谈》等普及书法教育的著作,可以说是他从中小学的写字教育到大学的书法艺术教育都进行了全面的呐喊,而且身体力行。
祝嘉的其他著作有《文房四宝述要》《文字学》《题跋学与书学》《墨经疏证》等,都与书法密切相关。
书法大家
“20世纪,书法如祝嘉先生这样耐人寻味者,不过十数人而已”
“20世纪,书法如祝嘉先生这样耐人寻味者,不过十数人而已。” (杨吉平《中国书法100年》)祝嘉的成就不只是在书法理论领域,也体现在书法创作上。
祝嘉自幼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埋下酷爱书法的种子。他临遍百家,熔铸碑帖,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浸淫书艺,对古典书法广采博收。据祝嘉90岁前后所述,他临摹过一百遍以上的碑帖,自商代到清代,一共有一百五十种以上,篆、隶、楷、行、章草、今草各种字体皆有,其中最喜欢临《散氏盘》《石门颂》《张猛龙》《兰亭序》等。
祝嘉在30多岁时显示出独特的鉴赏力,并反思早年临摹个性太强的名家作品,沾染了不好的“习气”,不如学其所学来得高明。
祝嘉集大成的用笔法——“全身力到法”,是他在毕生的书法实践中对古代笔法进行综合的成果。
30岁以前,祝嘉尚未接受包康碑学思想,但受父亲的教导和个人兴趣的驱使,自儿时便学习颜真卿、赵孟頫、何绍基等先辈,长达20年之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0岁至60岁前后,祝嘉接受包康碑学思想,力劈“书性”说,刻苦学习古人碑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沉雄、浑厚。
60岁至89岁,祝嘉遍临百家,融会贯通,个人风格成熟,作品古拙苍厚。
约90岁至96岁,晚年的祝嘉心无物欲,作品用笔已经由实返虚,技法上已由熟返生,其行笔纯由神行,如庖丁解牛,达到返璞归真,一派天机的境界。
祝嘉写字用长锋羊毫,浓墨,书法力透纸背,由于墨浓故黑亮,神采逼人。总的来说,祝嘉晚年的书法,已融会诸体,贯通百家,如蜜蜂酿蜜,蜜成而不知其所采之花。其篆、隶、楷、行、草皆结体紧密,古雅厚拙,老辣苍润;其笔墨莽莽苍苍,无不骨重而神凝。
祝嘉的章草最具创意。古拙,浑厚,灵动,别具面目。他晚年浸淫《出师颂》《月仪帖》,常置于案头,反复研习揣摩,所临上千遍,又兼取《秦汉简牍》,以增其灵动。从祝嘉之章草发展轨迹看,其章草对我国当代书坛贡献尤大。他以汉隶和北魏笔法入章草,创造了一种线条古拙苍润而风神超迈的章草书风,观之往往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为章草大家,与“当代王羲之”王蘧常(1900年—1989年)不相伯仲,各有千秋。
( 林尤葵 琼台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