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元包过夜一条龙一般多少钱,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200一晚同城约茶,100块钱的快餐小姐

三亚:展示劳动风采 弘扬劳模精神

编者按

海南文明网讯 劳模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智慧和敬业,书写出一曲坚持、拼搏和奉献的动人赞歌。临近“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了展示劳模的风采,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营造全社会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三亚市总工会联合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开设“展示劳动风采 弘扬劳模精神”专栏,报道一批劳模、工匠及工人先锋号集体等先进事迹,展示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通过对劳模精神的弘扬,激励和带动广大劳动者以劳模为榜样,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图片1.jpg

吉阳区农技员吉立斌:

乐当“农保姆” 带领村民奔富路

1995年从农校毕业后,吉立斌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热带农业种养殖业。作为农技员,他潜心钻研业务,手把手给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技术;作为安监员,他常常奔走在田间地头,与全区32位同事每年要采集8000余个样品,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作为致富带头人,他富裕不忘乡里,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奋勇担当,帮贫困户挖穷根,找富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雁”,带领大家共同奔小康。

吉立斌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民满意的农技员”“海南省劳动模范”和“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村民眼里的“百科全书”

1995年,吉立斌从农业学校毕业后,放弃了最后一拨国家分配工作的机会,回归家乡罗蓬村,当起村级农技员,扎根乡土,立志以技术推动村民致富。

在很长时间里,罗蓬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经济效益总上不去。吉立斌回到村里后,他首先发动村民种植冬季瓜菜,提高土地种植的经济效益。如今,冬季瓜菜种植在吉阳区罗蓬村已经全面铺开。

“当时农技员很少,但农民渴望学习更多的科学种植技术。”吉立斌说,他对村民的询问“有求必应”,经常忙碌在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将蔬菜种植技术、化肥农药施用等技术教给农民,成为村民眼里的“百科全书”。

此外,吉立斌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多元种植项目,种植冬季瓜菜、芒果等热带水果和槟榔等经济作物。他经常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地头,为村民种植送技术、解难题,提高亩产收益。

“我们很信任吉立斌,跟他学习芒果的催花、剪枝、打药等技术,如今几十亩芒果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罗蓬村村民吴武全说。罗蓬村“两委”委员吴玲感慨道,现在村民家家户户盖起了房子,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这离不开吉立斌的付出,我们都特别感谢他。

最忙的时候一天接100多个电话

1999年,吉立斌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被聘为原吉阳镇编外农技员,他的足迹跑遍全镇17个村庄。 他同时兼任蔬菜种植管理员、花卉种植管理员和安检员等职务。

那时的吉立斌每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100多个村民打来的电话。在村民的印象里,吉立斌性格比较内向,但一谈到种养技术就会变得很主动,“他就是这样,只要是他懂的,特别愿意分享,从来不藏着掖着?!?/p>

“他人很好,又有耐心,有什么种植方面的问题我们都喜欢找他。”吉阳区安罗村村民董恩章说。有一次他家芒果树枝上满满的果子掉了一大半,董恩章赶紧给吉立斌打电话,吉立斌到果地检查后安慰他说,“芒果收果完,要及时修芽剪枝,要将交叉枝、病枝剪掉,只保留健壮的结果母枝,否则会影响产量。别担心,等到再剪枝的时候,我会过来教你修剪?!?/p>

多年来,吉立斌积极协调市扶贫办、市农技中心以及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通过开展阳光培训,累计为吉阳区19个村(居)委会农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316期,培训农民15800余人次;引导外省农民到吉阳区种植常年蔬菜,推动吉阳区17个共2850亩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他带领32名安监员网络化管理1.6万亩耕地和4.3万亩热带水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上市。

发展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产业是脱贫增收的保障,关键还是自己要勤快点,致富路才不会远。”吉立斌认真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希望村民能富起来。

2014年,吉立斌创立三亚惠农东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扶贫对象”模式,通过产业带动村民和建档立卡户致富奔小康。2020年,吉阳区罗蓬村85户建档立卡户人均年收入17562.14元,远远超过国家2965元的脱贫标准,实现整村脱贫。

2018年,吉立斌成立了三亚黎乡壹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为载体,以基地为依托,发展林下养殖本地珍稀品种小脚鸡。除了将罗蓬村的建档立卡户、低保对象等纳入合作社外,他还发动村里养鸡大户加入进来,逐步形成集养殖、深加工、冷链配送、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养鸡产业链。

图片2.jpg


三亚银泰阳光度假酒店餐饮部运营经理王小丹:

用优质服务和真心真情暖宾客

王小丹是三亚银泰阳光度假酒店餐饮部运营经理,从事酒店服务行业10年。她从普通的服务员岗位做起,勤练服务基本功,在省、市旅游服务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荣誉,她“干一行爱一行”,始终以细致贴心的服务赢得游客的认可。2019年王小丹获评“三亚最美旅游人”“海南省劳动模范”,2020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专注本职 虚心向学

王小丹来自海南临高,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女孩。2011年,20岁的她入职三亚银泰阳光度假酒店,被分配到酒店餐饮部当服务员,这个工作除了为客人点单、上菜外,餐前的准备工作细微而繁琐,王小丹坚持多学多练,以便尽快掌握服务知识和技能本领,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工作中,她秉持“岗位可能平凡,人生不能平淡”的理念,主动利用休息时间,练习摆台和礼仪形态,她还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做好餐厅的各项服务。

西餐服务员、中餐服务员、大堂吧服务员……王小丹轮岗过多个岗位,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她在每个岗位总是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她总能记住老客的口味、性格和爱好,热情、细心、周到、温馨的服务受到了住店客人的好评,从业至今“零”投诉。

从领班、主管,到被提拔为餐饮部运营经理,王小丹依然坚守工作一线,餐前她总是仔细检查餐饮部准备工作,摆台摆放不到位的地方,会手把手教服务员摆放好;客人多的时候,她主动接待客人、点菜、传菜、收桌子……在餐厅里总能看到王小丹忙碌服务的身影,每年的春节她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

苦练技能 屡获大奖

“五星级酒店餐饮服务员,必须要掌握托盘、斟倒酒水、摆台、餐巾折花、上菜、分菜等技能?!蓖跣〉に担鼋霭谔ㄒ幌?,包括碗、筷、匙、杯、盘、碟等大大小小的餐具100多样,按标准尺寸摆到桌面,在规定时间完成,同时要做到姿态优美。

从普通服务员开始,王小丹就利用业余时间,一直苦练中、西餐宴会摆台,从摆台到理论知识背诵、再到提高应变能力等,她一样都没松懈。比如每天要重复把大大小?。保埃岸嘌途甙幢曜汲叽绨谠谧烂嫔希⑶乙诠娑ㄊ奔淠谕瓿?,还要保持微笑,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姿势一天要练上几十遍,甚至用尺子测量餐具距离。为了提升业务技能,王小丹坚持练习,一天甩上千次台布,练到胳膊都抬不起来,连拿筷子都发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王小丹参加全市岗位服务技能大赛获得西餐宴会摆台比赛第一名;2014年在三亚市酒店及餐饮行业工会职工劳动竞赛中获得西餐宴会摆台项目一等奖,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获第十四届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摆台项目二等奖;2018年度海南国际旅游岛青年服务技能大赛三亚赛区餐厅服务项目一等奖……

业务上的日臻成熟也让王小丹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她利用业余时间报读了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本科课程,顺利获得毕业证书。

服务细致 赢得好评

“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是王小丹对自己的要求,她通过真诚和善的笑容,“家人式”的关怀,赢得客人的认可。

2018年3月的一天,住店的一对八旬老夫妇来到酒店餐厅用早餐,王小丹发现老先生脸色苍白且一直发抖,就上前问候,连叫了客人几声都没有反应。了解到老人有高血压后,王小丹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陪同送到医院,帮助老人办理就医等手续。待联系老人家人过来后,看到老人没有大问题,王小丹这才放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疫情初期面对未知的风险,她主动申请为住店隔离的湖北籍客人提供送餐及其他服务?!懊刻斓囊蝗杖臀叶妓偷椒考涿趴?,再告诉客人取餐,并了解客人的用餐口味。”王小丹说,他们还为隔离客人提供“点餐”服务。

疫情期间,王小丹一直坚守在一线岗位,餐厅是酒店公共区域之一,为了给宾客营造安全舒适的用餐环境,王小丹和同事们每天对用餐区域多次消毒,餐厅用餐的客人需要测量体温才能进入餐厅用餐。同时,积极做好复工培训及疫情防控宣传工作。

王小丹热情细致的接待,体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青睐及业内人士的称赞。她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把工作做好,平凡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图片3.jpg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实验室钳工周皓:

选择这个事业,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

“我的工作主要是深海科研装备的加工、制造和维修?!敝莛┧怠?/p>

自2016年进入中科院深??蒲в牍こ萄芯克岳?,他3次随“探索一号”科考船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进行科考,在工作中解决各项海试科研装备的技术难题198项,合理升级改造86项,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深??蒲凶氨阜⒄棺鞒隽送怀龉毕?。

工作2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为中国深??瓶即丛於嘞罴吐肌⒐詈I璞竿黄仆蛎滋粽奖<莼ず降摹吧詈9そ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多项荣誉。

“技术大拿”结缘深海

2016年6月至8月,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我国自主研制的“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和“原位实验”号深渊着陆器3次突破万米深度,最大深度达10918米,宣告我国深渊科考进入万米时代。

当时,刚进入深海所3个多月的周皓承担并圆满完成了随航保障任务,被中科院授予“深渊科考骨干成员”称号。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远航。

此前16年,周皓在辽宁阜新矿业集团从一名技校毕业生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经过他手加工改装的设备,合格率达100%,使用寿命也更长。他不仅是全市的钳工状元,还熟练掌握车、镗、铣、刨多个机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被“老东家”称为“建厂70年来唯一一个所有设备都会操作的工人”,还是“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

2016年3月,刚成立不久的深海所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当时致力于寻求技术突破的周皓,偶然发现自己刚好符合所有条件。36岁的“技术大拿”周皓由此结缘深海。

深??蒲凶氨甘且酵蛎滓韵潞5鬃饕档母呔獠?,对材料、加工精度的要求很高。而深海所使用的深??蒲凶氨付际亲灾餮蟹?,没有定型产品,所以每个零部件都是“首件加工”,加之万米以下海底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在小拇指指甲盖上放了一辆轿车”,零件加工难度更大。但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周皓始终保持着零件加工“零失误”的纪录。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陆地机械与深海设备相比,虽工作原理相通,却在诸多细节上大有不同?!蔽杆偈视π鹿ぷ鳌⑹煜ば律璞?,刚到深海所,周皓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时常加班到天亮,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一路走来,周皓的“拼”是出了名的:为了练好技术,他曾每天锉削练习过万次,用坏的锉刀近千把;哪里有活到哪里,他是十几位师傅的“共享徒弟”,令老师傅们将一生“秘笈”尽数传授;工资低,买不起专著,他就天天去书店蹲着看……

远赴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对天生晕船的周皓来说,就像“被扔进了滚筒洗衣机里,生不如死”。曾经,他连续7天都呕吐。有时,风浪大到连站稳都难,工作时他不得不请同事站在后面拽住他的腰带。

一次,赶上冬季太平洋的台风季,就连常年出海的船员都吃不消。更糟糕的是,一个巨浪打上甲板,把已经准备完毕的43套海底地震仪全部打飞、破损严重,而船上没有那么多备件可换。

“出海科考计划的安排都很紧凑,设备坏了必须及时修复,否则会影响接下来的科研任务。”经过26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周皓终于在第二天凌晨5时修复完毕,保证了第一条测线的正常布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国家。

“辛苦是辛苦,但能为国家作贡献,人生还是挺有价值的?!敝莛┧怠?/p>

从来就没有“差不多”

在周皓的人生信条里,从来就没有“差不多”。在他看来,机械虽不会说话,但反应是最真实的,工人如果干活毛躁、偷工减料,机械寿命就长不了,“差不多其实就是差挺多”。

不论图纸上的数据是多少,加工之前他总要再检验一遍;一个零件哪怕已经加工10遍以上,每一次他还是会琢磨哪里能更好;细心负责,设备每次都要反复测试……“有周技工在,我们出??瓶季秃馨残摹?,跟周皓合作过的很多科研人员都视他为“最佳搭档”。

凭借精湛的技艺、追求极致的精神,诸多深海装备制造技术难题在周皓手中被一一破解。在国产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总装工作中,水平尾翼轴承基座由于焊接变形安装后转轴无法旋转,最终是周皓提出修平法,经过4天手工修磨才调整成功,得到总设计师等专家的高度认可。

他为“天涯”号深渊着陆器设计制造的万米级海水取样搭载装置,成功获取了120多升万米海水样品和20多升原位海水样品;他设计制造的生物诱捕装置,加装在“原位实验号”深渊着陆器上,在雅浦海沟7884米深度捕获狮子鱼,是国内首次、也是当时国际上在雅浦捕获深度最深的狮子鱼。

“我们的技术和设备是给科学家使用的,必须要保证各项科学实验的顺利实施,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既然选择了这个事业,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热爱和激情?!敝莛┧?。

(记者 黄珍/文 李学仕 刘琪成/图)


关于我们?。?a href="/web//2025/1/21/content_19.shtml" target="_blank">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