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芹,女,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于乐东抱由镇保定村,现任职于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作为黎族人,18岁起,王秀芹便开始收藏黎族老物件。她跑遍黎族村落,会为一件物品苦守,也会费尽口舌地劝说卖家割爱,甚至不惜花掉为数不多的工资,当然也被一些人笑作疯痴,收藏之路虽艰难却充实。时光掠过指尖,王秀芹也从少女来到了中年。而与她年岁一同增长的,还有她收藏的黎族老物件数量。如今,王秀芹收藏的近2000件黎族老物件静静地躺在乐东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中,诉说着黎族村庄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王秀芹跨越半生的奉献。
翻山越岭觅珍宝,藏品故事意深长
作为一位生活在山区的黎族女子,王秀芹从小就受黎族文化的熏陶。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敏锐地察觉到许多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老物件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王秀芹深知,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些代代相传的物件,便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载体。若不将它们妥善收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将永远消逝。从此,她立下誓言,要用自己的力量,为黎族文化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早些年,听闻东方市大田镇的偏远黎族村庄有一台脱棉籽机,她毫不犹豫地约上熟悉路况的朋友,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来到大田镇,找到脱棉籽机的主人。但当王秀芹满怀期待地说明来意后,阿婆却面露迟疑。原来这台脱棉籽机是阿婆祖先留下的珍贵遗物,阿婆和家人不愿轻易割舍。王秀芹以情动人,缓缓向阿婆讲述自己对黎族文化的热爱,以及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坚定决心。阿婆最终同意转让。
还有那件令她爱不释手的纯手工麻衣,其来历同样曲折。当她得知麻衣的消息后,几经周折找到所在村子,却得知麻衣主人早已离世,其90多岁的妻子虽有出让之意,可儿子却坚决反对,视其为祖传“家宝”,绝不出售。王秀芹并未就此放弃,她多次前往村子,与阿婆倾心交谈。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沟通,一次又一次的真诚表达,终于,阿婆被她的执着所打动,同意将麻衣卖给她。
藏品背后的故事,不仅是王秀芹收藏历程的生动写照,更是黎族文化传承的珍贵见证。
笑对嘲讽心坚定,家人助力梦续航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王秀芹遭遇了无数的质疑与嘲笑。在旁人眼中,那些被她视为珍宝的筒裙、藤篓、木屐等物件,不过是毫无价值的垃圾。然而,王秀芹早已将这些嘲讽置之度外。
好在家人的支持一如既往。2012年,王秀芹与丈夫喜结连理。别的新娘嫁妆是各种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而她的嫁妆却是一车又一车的黎锦、藤篓、腰刀、陶器等黎族特色物件。丈夫得知没有怨言,还特意腾出一间房屋摆放这些珍贵的藏品。随着藏品数量不断增加,丈夫又盖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铁皮屋,专门用于存放。家人的支持,成为王秀芹在传承黎族文化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开班授艺传匠心,馆藏梦圆绽光芒
王秀芹自幼便对纺织技艺耳濡目染,六七岁时便学会了纺纱、染纱、织布、刺绣等一系列复杂工艺。2012年,她在保平村创办了黎锦培训班。2014年,她又在西黎村举办了黎锦培训班,让更多的黎族女子有机会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
王秀芹的心中始终渴望能有一间专门的黎族民间博物馆,让珍贵的藏品得到妥善地保护和展示。
2020年1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终于建成启用。王秀芹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她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近2000件物品搬进展示馆,并公开展示。展示馆建成后,王秀芹又主动担负起管理工作。她每天早早来到展示馆,精心整理展品,热情地为游客和村民讲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
春去秋来,年华刹那方休,近四十年时光悄然走远。但王秀芹对黎族文化的热爱却亦如当初,她敬业奉献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黎族文化传承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