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行诠释着善心,一点一滴汇聚着感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传播正能量,今年,海南省委文明办持续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发布力度,广泛动员,层层推,层层选,开展好“海南好人”的选树工作。
根据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经择优推荐、审核评议、综合评定,12名同志入选2024年二季度“海南好人”名单。现陆续推出他们的事迹报道。
黄晖,女,1969年7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多年来,黄晖带领团队在南海开展野外科学观测、下潜海底?;ず涂股汉鹘干薷吹妊芯俊N涌煨薷春Q笊肪?,他们建苗圃、种珊瑚,从此人生与大海、珊瑚紧紧地连结了在一起?;脐驮裰泄蒲г航艹隹萍汲删徒薄⒐疑肪潮;ぷㄒ导际趿炀瞬诺热儆?。
人生因珊瑚而精彩
黄晖与珊瑚和三亚的缘分,早在她的大学生涯就已悄然编织?;登珊舷?,她与我国最早关注珊瑚礁生态的权威学者、我国著名的珊瑚分类与珊瑚礁生态学家邹仁林结识。她协助邹仁林进行珊瑚礁生态研究,也为以后进行珊瑚礁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知识储备。
她回忆道:“2002年,我第一次踏入西沙潜水,那一刻的震撼至今仍历历在目。闭上眼睛,我仍能清晰地看见那透明的水域,珊瑚覆盖率几乎达到100%,密密麻麻,五彩斑斓的鱼儿在其中穿梭。”这段与海南的初次邂逅,为黄晖与珊瑚的“热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为了改变我国珊瑚礁生物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问题,她先后多次前往境外珊瑚礁科研机构学习交流,通过不懈努力,与澳大利亚、美国、台湾、香港等多地珊瑚礁科研界的精英建立了深入和长期的合作交流。
多年来,黄晖不但重视实验室科研工作,而且强调把研究写在一线和碧海上,带领团队长期坚持开展野外珊瑚礁生态科考,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环礁等有珊瑚礁分布的我国海域,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她多次带领团队参加国际会议,选派学生出境学习,邀请国外学者到团队访问指导,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文章,呼吁南海周边国家共同合作?;ど汉鹘缸试?;前赴斯里兰卡举行中国——斯里兰卡珊瑚礁生态联合研讨会,翼以提出更有效的珊瑚保育方案,为中斯共同谱写“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三亚成为他们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每当繁殖季节来临,团队的工作便异常艰辛。珊瑚通常在晚上9、10点钟才开始产卵,为了捕捉这一关键时刻,他们必须连续多日在海底守候,仔细观察珊瑚产卵的过程,并收集、培育受精卵。随后,这些受精卵会在岸上被培育成幼体,并最终被放归大海。
黄晖及其团队在三亚的辛勤付出,为当地海洋生态?;ぷ鞒隽俗吭降墓毕?。他们负责多个海域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在海南岛周边、西沙群岛和南海南部共建立300亩珊瑚礁生态修复工程化示范区,培育并移植了大量珊瑚,底播移植的珊瑚数量更是达到了20万株以上。这些努力使得超过30万平方米的海域得到了有效的生态修复。
黄晖带领团队致力于珊瑚繁殖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构想并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申请30多项发明专利。研究掌握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大陆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晖也因在珊瑚礁?;ち煊虻墓毕谆竦谩爸泄蒲г?018感动人物”、“第七届野生动植物卫士奖-专业成就奖·奋进卫士”、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环境?;ぷㄒ导际趿炀瞬拧⒆匀蛔试床俊昂Q笕宋铩保êQ蟊;ぃ┑热儆竦谩案卸D稀?020-2021年度特别致敬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奖励。
中国海洋生态?;さ拇禾炖戳?/span>
虽然工作艰辛,但黄晖觉得,与刚建站时相比,如今的科研条件已有了显著的改善。建站之初,三亚研究站的条件极其简陋,水电供应匮乏,交通极为不便。
“现在一切都好多了,我们有了专门的宿舍,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楼和实验室。这些科研条件的改变极大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三亚研究站更是吸引了一批批高层次人才的加入,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三亚研究站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集监测、研究、科普、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被列入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成为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政府部门、公众提供科技服务。
黄晖及其团队是一个纯粹而充满斗志的团队。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南海的波涛里。他们潜下去时守护着“海底森林”,升上来时则感受着时代的美好,成为守护海洋生态、推动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