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元包过夜一条龙一般多少钱,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200一晚同城约茶,100块钱的快餐小姐

六罗村“村晚”导演邓重英:三十九年初心没有终结 传承就是使命
发表时间:2024-02-25 来源:这里是儋州

每年春节档,对于和庆镇六罗村村民来说,“村晚”是标配,它承载着六罗村村民对春节的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守望传承,对万家灯火、乡村振兴的美好期盼。

2月13日大年初四晚,和庆镇六罗村第三十九届春节联欢晚会如期开演?!拔业募蚁缱≡谝惶跬渫涞男『优?,一片片的橡胶林铺满村边的山岗?;褂幸惶跸绱迓芬才狭瞬首保汛搴痛辶鹄创莸车奈屡??!绷薮宕迕竦酥赜⒃凇按逋怼鄙铣鹆俗约旱脑醋髌贰断绱宕笪杼ā?。

邓重英不仅是“村晚”的表演者,还是本届“村晚”的策划人兼导演。

六罗村“村晚”至今已走过了第39个年头,邓重英也有了十余次的导演经历。从平凡村民到舞台演员,直至成为“村晚”的主创人员,他所参与的“村晚”,演绎的是百姓最熟悉的生活记忆,传递的是淳朴又特别的快乐,激发的是对家乡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

谈初心:跟着哥哥姐姐一起表演,重在参与和快乐

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六罗村“村晚”的孕育,背后映衬的是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1985年,六罗村通上了电,村民买来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并通过电视机,收看到了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热闹、喜庆的春晚在村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时村民全力支持村里家门口办“村晚”。一方面,2元、5元、10元……年轻人自发捐款置办道具、服装;另一方面,年轻人跟着电视学排练歌曲、舞蹈、小品。1986年,六罗村的第一届“村晚”开演,一个个“草根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

邓重英说道,看着哥哥姐姐们排练,我们这些小孩也跟在他们后面学,想上台表演节目的梦想种子在心里种下了。

如他所愿,1990年,刚上二年级的邓重英登上了“村晚”的舞台,演了一个肚子痛的病人?!暗谝淮窝莩鑫矣∠蠓浅I羁?,虽然很紧张,但也是全情投入?!钡酥赜⑺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品配角到简单的歌曲演唱,再到抱着吉他的自弹自唱,邓重英逐渐成为“村晚”的表演主角。他说,记得有一届“村晚”,我自己就参加了6、7个节目的表演。其中,《阿妹嫁给我》《刀人》《乡村大舞台》等原创歌曲都得到了大众的喜爱。

随着对表演的爱好和参与,村民参与“村晚”的热情也助推了邓重英多年坚持参与“村晚”的初心。邓重英说道:“全村对‘村晚’有多热情,许多人都想象不到。1996年,村里停了电,是村民举着火把把‘村晚’坚持办了下来。所以我也一直告诉自己,就算再难,我也要坚持参加‘村晚’。对于村民来说,‘村晚’有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谈执导:兼具传统与创新,强调品质与共鸣

“今年六罗村‘村晚’的亮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客家歌曲,展现六罗村的风土民情;二是第一届春晚策划者邓伟忠为村晚词曲演唱《六罗村的舞台》,赞扬六罗村的勃勃生机:三是农具的走秀展示。这些农具已经生锈、破旧,已不再使用,但是我们拿出来展示,目的就是让大家忆苦思甜,在拥有火红日子的今天,也不能忘记接续奋斗的力量?!钡酥赜⑺?。

今年六罗村“村晚”筹备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虽然时间紧迫,但邓重英依然强调要保证节目品质,既要有传统,又要有创新。

他介绍,第三十九届“村晚”已经凝聚起了民心,在群里发征集节目的消息,村民就主动报名了,他们平时都会有一些广场舞的表演,所以他们很乐意到“村晚”舞台上表演一番。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帮在外上学、务工的家人报名,大家会把在外学习到的才艺展示出来,这样“村晚”的节目就越来越丰富了。

对于村民邓如梅一家、邓巧依一家,邓重英赞不绝口:“邓如梅父母是村里舞蹈队的。今年邓如梅从??诨丶夜诘亩潭碳柑焓奔洌⒆用桥帕妨丝∥琛豆昀病泛颓嗌倌晡璧复?,也担任晚会主持人,还有姐妹几个人也都参加到‘村晚’演出中。邓巧依父亲是村长,受父亲的影响,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担任晚会主持人,因为结婚,今年才没办法加入到‘村晚’活动中?!?/span>

邓重英将今年晚会分为三大部分:“六罗村晚贺龙年”“阳光路上跟党走”“展望美好新时代”,有小朋友的舞蹈、乐器演奏、客家山歌演唱、配乐朗诵、武术表演以及小品等节目,内容形式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大舞台》中的歌词“还有一条乡村路也披上了彩妆,把村和村连起来传递党的温暖”,是邓重英将生活中的进村路写进了歌曲中。正是这样说现实、贴民心的细节加入到“村晚”舞台上,才使“村晚”永葆活力。

几十年来,六罗村“村晚”表演的一个个精彩节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萌娃登台表演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娃》,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村里年轻大学生废物利用,将报纸、塑料碗、一次性桌布改造为时装;村民连唱带跳,用歌曲《刀人》展现六罗村村民勤劳割胶,自强不息的精神……节目品质的强化激发出了情感的共鸣,为观众呈现一台台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时尚冲击力的晚会。

谈传承:讲好六罗村故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跨越四十年,奋进四十载。明年六罗村“村晚”将迎来第四十个年头。四十年很短,是一代代人的职业生涯;四十年很长,是经年累月的全力奔赴。

一棒又一棒的接力,目前,六罗村“村晚”已经经历了四批主要组织者,邓重英便是第四批主要组织者之一。

邓重英介绍,那时还是初中生的邓伟忠通过村民凑出的200多块钱办成了第一届“村晚”。随后庞德福接替邓伟忠的工作,接受村民邓志波提出搭建茅草房的建议,村民邓冠东负责设计,村民共同建设的六罗茅草舞厅建成。六罗村有常住人口约400人,参演“村晚”的约有四分之一,最小的有6岁,年纪大的将近70岁??梢运?,六罗村“村晚”是承载村民希冀与欢笑的春晚,凝聚了人心,系住了乡愁,留住了乡情。

2022年,六罗村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从石灰地到茅草棚,再到如今的乡村大舞台,舞台变迁演绎传承的是乡村振兴大戏。

邓重英说,像残疾人邓阿庆,他在“村晚”演唱了客家山歌、吹口琴,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在开了一家小卖部,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许多年轻人通过“村晚”喜结良缘……许多村民都说,就是因为有了“村晚”,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样,也有村民因“村晚”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邓重英接过“村晚”发展的接力棒,对于“村晚”,他有着自己的计划和设想。据他介绍,六罗村“村晚”已成为村民记住乡愁,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符号。所以,一场“村晚”绝不只是表演几个节目,“村晚”的文化内涵在逐步丰富。今后六罗村的每一场“村晚”,我们都要致力打破晚会思维,把“村晚”当做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最美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新时代乡村的“文化画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