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经天,来自广西省玉林市,1981年出生,生前任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与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基层干部坚守田间地头,身患恶疾仍坚持科研;在生命的最后,选择把器官捐献给社会,将这份“大爱”延续下去……
扎根农田十余载 让每一粒种子给农民带来实惠
大学一毕业,他便来到三亚,一头扎进农田,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热带粳稻开发与加工等。在田间地头穿梭,已经成为十几年来袁经天的生活常态。
2011年,袁经天的单位引进了先进的水稻自动化播种设备和机械化插秧机,由于海南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还未普及,机械化种植模式参考少,袁经天便日日夜夜反复试验,研发出了适合机械化播种所需要的育苗基质,秧苗成活率从85%提高到了95%以上。从2011年至今,为农户节约了插秧等支出大约150万元。
随着海南自贸岛建设,高档优质大米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袁经天利用海南本地自然资源,开发优质高效粮食产品,并加工成高档商品大米作为特色旅游商品,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袁经天在单位,不管工作上、生活上还是在同事关系处理上都特别好,处处为他人着想。同事杨小锋回忆,就在上个月,也就是袁经天40周岁生日的前几天,他刚与同事分享了拿下一个新品种水稻苗的喜悦。
至诚至勤专心科研 为水稻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袁经天参与研发审定新品种1个,参与发明专利1项,编写了科技兴农电教片《热带地区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1部,发表科研论文2篇。袁经天求真务实, 不断探索,带领水稻研究室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子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的水稻研究项目,一项三亚市项目。成功举办了5次省农业厅主持的全国杂交水稻新组合大区展示与生产评价试验,共引入了全国40多家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的400多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海南进行生产试验,为海南省杂交水稻新品种更新换代和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对高档特色大米的需求,研发出了特色功能米黑糯米、红糯米、低糖米、留胚米、高档香米等大米品种。2012年联合国家粳稻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在三亚进行热带粳稻品种研发,初步选育出粳稻品种隆优619,成为三亚首个实现生产应用的粳稻品种。参与研发审定新品种1个,参与发明专利1项,编写了科技兴农电教片《热带地区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1片,发表科研论文2篇。在三亚市育才生态区建立三亚地区首个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和稻鳅养殖示范点一个,具有较强的生产管理经营和科研能力。
田间地头是他的演练场,水稻插秧是他的老本行,原是农业科学家,专利技术顶呱呱。头顶烈日不言苦,风里雨里不回家,躬耕为农尽人事,彼岸托起生命花。如今,幼苗还在长着,可袁经天却再也无法看它长大了。
丁文茂,男,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为昌江黎族自治县医疗集团党委副书记、院长。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跨海帮扶昌江好医生 万米高空救人不留名
2021年12月,面对飞机上心脏病患者突发情况,他挺身而出救治患者,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和高超专业的医术践行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高贵品质。
毅然起身 高空救人不留名
2021年12月20日,CZ3341航班由武汉飞往海口,飞机起飞大约1小时,乘客何先生向乘务员反馈身体不舒服,需要喝糖水。乘务长跟随后舱乘务员一同查看情况,发现其满头大汗,拽住拳头浑身发抖,乘客自述有先天性心脏病,乘坐飞机忘记带药。
飞机乘务人员立即启动飞机急救程序,广播寻找医生、准备应急医疗箱和氧气瓶等。同飞机的丁文茂听到求救信息后,立即赶到乘客身边,现场诊断发现,乘客心跳超过100次/分钟,频诉有胸痛、胸闷症状。得知何先生近期曾晕倒,有类似发作史,于是丁文茂从同行的乘客那里借来速效救心丸让其服用,并开启氧气瓶高流量供氧,随后他持续观察患者病情,抢救大约10分钟,乘客心跳降至90次/分钟以下,症状终于好转,但丁文茂没有立即离开,而是一直陪同在病人身边,直到飞机降落后与地面医护人员交接完救治工作后才离开。
丁文茂飞机上救人一事,他回到海南昌江后,从未跟同事们提起过。半个多月后,大家才知道他救人一事。
2022年1月8日,丁文茂接受新海南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救人是应该做的,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只要病人有需求,只要病情有需要,他们都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跨海帮扶好医生 身体力行干事业
2019年12月,丁文茂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心选派的管理干部人才,到昌江医疗集团任职。至今,帮扶海南昌江2年多,丁文茂立足于县域实际情况,实现昌江医疗集团内资源的最优分配,整合科室和医院资源,为百姓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极大提升了昌江县域医院的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
丁文茂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他来到昌江后,着重完善心导管室的仪器配备,从2020年11月开始冠脉造影检查,并陆续开展了昌江第一例冠脉支架置入术、第一例冠脉急诊PCI治疗等,如今心脏的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已成为医疗集团的常规业务。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丁文茂院长始终坚守在武昌方舱医院一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昼夜无休的救治患者,同时作为昌江医疗集团的院长,他始终挂念着医院,他一边救治病人,一边关心着院区的疫情防控工作,选派集团林炽明副院长、廖院副院长担任昌江疫情防控组长,将集团下属各医疗机构的防控的安全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武汉解封以后,丁文茂院长即刻返回昌江,组织恢复集团的各项行政工作,发挥“把一天当做三天用”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昌江医共体建设当中,经过不懈的努力,昌江医疗集团丝毫没有受到疫情的耽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地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疗集团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2020年荣获武昌方舱医院“抗疫先锋”光荣称号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颁发的2020年抗疫英雄证,获得第六届海南省百姓身边好医护“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
王国民,男,84岁,中共党员。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24年自费办书屋只为书香润乡邻
“大众书屋”守护人王国民同志退休不褪色,默默坚守初心24载,贡献自己的房屋用作公众书屋,让“大众书屋”真正成为社区大众的免费图书室和读书聚集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培育了良好民风。2019年,王国民荣获“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2020年,获评“海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王国民是一个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1998年,王国民从琼海市民政局退休后,看到兴工路的街坊们业余多在老爸茶馆与麻将馆之间穿梭,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于是便萌生了开办免费书屋的念头。为创办书屋,他和老伴把自家一楼一间住房腾出来,稍加修整,置办书柜书架,将这些年夫妇两人珍藏的100余册图书摆上去。2000年,书屋办起来了,取名“大众书报阅览室”,这一干便是24年。2017年6月,经琼海市相关部门建议,王国民将“大众书报阅览室”易名为“大众书屋”。
坚守初心 自费打造居民“文化仓粮”
起初,书屋的阵地不过是王国民家门口的一隅,他在门口树起展板,将剪报贴在上面,另外还会手动抄写一些好的文章、书评等放在上面。但很快王国民就意识到,这样一块小阵地,起的作用是微小的。于是,他心一横,索性拿出积蓄在一楼布置书架摆放书,开起了一家免费书屋。王国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把书屋办下去,这些年来已经记不清耗费了多少精力和金钱。为拓宽书报来源渠道,王国民还寻求琼海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王国民的善举也感动了许多社会爱心人士和职能部门,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书屋藏书量不断增多,政治、经济、文化、饮食等种类一应俱全。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书架上还摆满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琼海革命斗争史》等党史书籍,成为居民们学习党史的重要阵地。他还不时与前来看书的读者讲述党史故事,交流学习心得。书屋已俨然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文化仓粮”。
发挥余热 让书屋永续流传
如今,书屋的规模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响,已然成为市民免费学习、休闲阅读的“知识殿堂”,筑牢信仰、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人的爱好和习惯可以有很多,王国民很自豪,自己能用一个书屋,为别人培养一个看书的爱好和习惯。岁月带不走理想,时光无法改变信仰。多年来,“大众书屋”守护人王国民同志退休不褪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一位老党员发挥余热、默默奉献、大公无私的朴素情怀。王国民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一辈子发光发热,为广大人民服务,即便是有一天我不在了,书屋还得在!”
杨康文(左一),男,1983年9月出生,??谑忻览记笾缕抡蛳汤葱婢用?;陈川(右一),女,1986年11月出生,??谑忻览记笾缕抡蛳汤葱婢用?。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车祸现场夫妻合力果断救人,见义勇为获群众点赞
2021年7月7日清晨,杨康文夫妻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摩托车前往自家富贵竹基地,准备收割富贵竹运去销售,途经琼岛山村路口时,看到一辆白色轿车因撞上路旁石墩导致侧翻,轿车发动机的位置起火,情况十分危急??吹匠瞪嫌腥嗽北焕?,杨康文马上停车前去救援,由于事态紧急,妻子陈川也跟着丈夫上前救人?!暗笔蹦ν谐祷姑挥型耆N龋透先ゾ热肆恕?,陈川介绍道?!暗笔毕殖∫黄炻?,车头着火了,小轿车侧翻车门打不开,情急之下只能拿起周边的几块大石头砸车窗救人,首先砸前挡风玻璃,但是砸不开,而且车头的火势已经很大,温度太高,我就转去砸后挡风玻璃”,杨康文回忆道。经过多次努力,杨康文终于把车窗砸开,看到车内有两个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杨康文夫妻先救出一名被困人员。此时,杨康文手腕不小心被车窗玻璃割伤,鲜血直流,但杨康文此时顾不得包扎伤口。当救出第二名被困人员时,发现其神志不清,且背部被烧伤,此时车辆失火严重,浓烟也越来越大,杨康文夫妻无法近前灭火。杨康文夫妻在两名路人的协助下,把伤者抬至安全的区域,此时,事故伤者家属也赶到现场,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整个救人过程持续了两三分钟,事后杨康文感觉到右手腕处传来一阵剧痛,抬起手才发现被伤口正不断在流血,他看到伤者的家属赶到现场后,便和妻子自行到咸来墟卫生院包扎伤口,由于伤口较深,他缝了三针,随后回家休息?!耙遣患笆苯焕嗽本瘸?,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根本顾不上危险,只想着赶紧把他们救出来。”杨康文心有余悸地说道。
杨康文夫妻车祸现场见义勇为的行为被媒体广泛报道,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关注和称赞。??谑忻览记笾缕抡蛘蛘捕运怯⒂戮热说男形硎究隙?,并对杨康文夫妻进行了慰问。
罗文雄,男,汉族,45岁,大专文化,现任琼中琼昌隆橡胶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琼中新发农民橡胶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诚实守信恪守商业道德 致富发家不忘反哺家乡
诚实守信 事业起步
1996年,罗文雄前往广东开始了打工生涯,凭着勤劳苦干、诚信做事积攒了创业资金和经验。1999年,罗文雄回到??诳艘患易约旱牟吞?,之后的几年生意越做越好,又在儋州市开了家规模较大的野菜特色餐馆,本着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的理念,再加上经济实惠、童叟无欺、用心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及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可,曾两度获得儋州市诚信单位称号,并于2004-2006年度获得海南省守合同重承诺单位、2006-2008年度省放心消费酒店承诺单位、2007年度省千村百店放心消费示范店等荣誉。
扶贫帮困 共同小康
多年来虽然一直在外打拼,但罗文雄从未停止对黎母山镇的关注。细心的罗文雄发现黎母山镇的橡胶种植面积虽然达到了5万余亩,但由于收购价格低,种植户的收入也不高导致生活窘迫。他思前想后,毅然决定回到黎母山镇。2008年2月,罗文雄牵头成立了琼中新发农民橡胶专业合作社,初期只有10户农民加入。但他并不气馁,通过开展割胶技能培训、向困难群众免费发放肥料、病虫害防治、购销服务,帮助抓好胶园水肥管理,确保了橡胶产量稳定增长。自2008年7月在黎母山镇开始从事橡胶产业以来,以新发橡胶合作社为抓手,共带动当地农户1421户,其中贫困户833户,贫困人口3300多人。目前,所带动的社员共开割橡胶2.22万亩,年产干胶达2600吨。2017年,罗文雄成立琼中县橡胶期货价格保险示范点,之后获得全国橡胶期货价格保险首笔理赔,当年实现理赔103万元,直接受益农户376户。全体社员累计获得期货保险、价格保险、以奖代补资金1000多万元,产业分红资金约90万元。
2017年,罗文雄通过社会调查和市场考察,大胆引进豪猪养殖项目,组织成立新营养殖合作社。截至2019年,合作社已扶持贫困户76户274人,年分红达30万元。随着两个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共带动贫困户909户3636人脱贫,其中16年脱贫125户517人,17年脱贫463户1959人,18年脱贫232户947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豪猪养殖项目停产转产,但罗文雄依然积极履行分红承诺,给项目所帮扶的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此举彰显了一名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致富思源 乐于奉献
罗文雄在经营中大力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回馈社会”的精神,在效益增加的同时,没有忘记那些生活在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忘记那些还在困境中的人们。在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等爱心捐款公益活动中,罗文雄慷慨解囊,献上自己的一颗爱心,如:在脱贫攻坚中无偿出资几万元为贫困户修缮房屋;积极捐资两万多元参与县工商联、县妇联、县慈善会发起的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罗文雄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社会公德,他组织货源,和家人一起将价值约近万元的生活物资无偿送给了正在阳江地区一带疫情防控卡口的干部职工。截至目前,罗文雄累计向社会捐款10万元。此外,他还坚持学习党的各项政策和有关法规,要求自己爱国敬业、守法经营、乐于奉献,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坚持照章纳税,向国家上缴税费上百万余元,做到了致富不忘国,富了不忘民,富不忘回报社会。
陈霄,男,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系文罗镇党委原副书记、政法委员、文罗战区脱贫攻坚专职副大队长。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为使命之章书尽生命之墨
自2011年起到乡镇基层工作,2016年8月起担任文罗镇政府镇党委副书记,2018年6月起担任文罗战区脱贫攻坚专职副大队长。他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心系群众,坚持在基层为群众服务,竭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综治维稳等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获得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1年4月27日,结束一天工作回家后的陈霄,在睡梦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8岁。
用尽全力帮扶群众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陈霄同志认真贯彻国家、省、县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和其他镇领导一起带领全镇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做好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到文罗镇的第一天,他就一头扎进工作中,深入各村调研,组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了解真实情况;他深入各村,走家串户进行深入细致调查,认真听取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的心声,研究脱贫对策,寻找脱贫方法;贫困户来访时,他细心耐心接待,了解他们所诉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贫攻坚的工作可以说千头万绪,更是事无巨细,为此,他经常加班加点在办公室整改材料,有时还带着妻子和小孩一起加班;他对每项工作都坚持严格把关,甚至连脱贫材料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都要挑出来,从不会让任何一件工作溜着手指缝过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努力,由他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文罗镇在2016年到2019年都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65户,3866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发展了多个产业项目,实现了产业全覆盖,贫困户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保障贫困户享受住房、饮水、教育和医疗政策权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文罗镇在历年上级脱贫工作检查考核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更在2019年县级大比武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陈霄同志也在2019年荣获2019年度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的称号,这一切,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和奉献。
燃尽生命最后一程
“他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爸爸。”陈霄妻子王燕月告诉记者,虽然工作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陈霄就会陪着家里人,还会带妻子和孩子出去游玩。但有时度假出游途中,车开到一半,接到工作通知的陈霄会二话不说赶回镇里。
在去世前一晚,陈霄还到驻点村部署村党支部、村小组组长换届选举工作,直至深夜。
陈霄同志走了,短短38年的时光,他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尽职尽责、廉洁奉公、勇于奉献的精神,书写了农村大地和群众眼中的好文章。他身前留下了对农村、对群众的大爱,身后竖起了群众怀念他、同事学习他的丰碑。在逝世前,他还身体力行地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脱贫攻坚、民政和综治等各项工作及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
陶海林,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教师。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坚守山区三十载 桃李芬芳满天下
一副眼镜,折了半条腿,依然架在他鼻梁上?!罢飧毖劬悼蚧宋?00多块钱呢,现在要买副新的就更贵了,还能用,还能用……”他说。这个看似“精打细算”的人,却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沿海城市月薪近千元的工作,选择留在五指山当老师,月薪只有150元。也是这个看似“精打细算”的人,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近30万元,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他,叫陶海林,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山区职校教师。
今年56岁的陶海林生在五指山,长在五指山。1981年,陶海林高中毕业后进了军营。在部队,他懂得了没有文化就无法适应今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生存的道理。他靠自学重读了初中、高中的课程。退伍复员后,他进电子厂当了一名工人,工作之余自学会计,取得大专文凭,又先后通过了全国会计师资格和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试。
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陶海林到海南省工业学校兼职当珠算老师,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1990年,“下海潮”涌到了五指山,海南省工业学校代会计课的老师离开了校园。这时,两条路摆在了陶海林面前:一是到三亚一家企业当经理,月薪至少750元;一是到学校填补会计老师的缺,月薪150元,还不一定能按时发。
“好的老师都不愿意留在山区,但山区的孩子太需要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了,没有老师给他们带路,怎么行?”这个想法,让陶海林在1990年时选择正式成为一名教师;这个想法,让他在2012年海南省工业学校整体搬迁至定安时选择留在五指山,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继续教会计;也是这个想法,让他在高薪工作机会一次次找上门来时都婉言谢绝。
实用,是陶海林会计课堂的一大特色。执教这么多年,他自创了“模拟会计实务教学法”“理论和实际互换教学法”“课题讨论式教学法”“师生互换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爸耙到逃匦攵⒆∈谐?,关注学生就业?!碧蘸A肿约旱幕峒浦毒褪窃谥耙凳导忻餮暗美吹?,在他看来,学会计应该以实操为主,这样学生走出校园进入职场才能快速上手。32年来,陶海林带出了1万余名学生,其中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业、银行业,还有学生毕业后到大城市创业开公司。
自掏腰包捐资助学 助30多名贫困学生圆梦
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陶海林是他们的恩师。不仅因为在课堂上陶海林对他们倾囊相授,更因为在他们因家境困难面临失学时,陶海林给予的帮助。
“陶老师走路的时候身板挺得很直,还留着当年当兵的影子?!彼淙灰丫弦?0年了,王海容还能学得出陶海林走路的样子。
“我们家以前是在五指山卖菜的,挣不了几个钱,挺困难的。陶老师知道后,就会给我生活费,还让我到他家吃饭,省点钱?!蓖鹾H菟担谔绽鲜Φ陌镏?,她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现在,逢年过节她都要给陶老师打个电话,问候几句。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和家庭没有给过我太多支持,而陶老师对我来说就像父亲一样,资助我读书,教我做人的道理。”曾敏是海南省工业学校2007级会计班的学生,家在广西的她初中时因为父亲做生意失败付不起学费,曾敏便辍了学,到广东的一家制衣工厂当剪线员。当时,她的很多同学早早就被家里安排了婚事,嫁了人,自己也被父母逼婚?!拔业胶D鲜」ひ笛I涎笔窍日逗笞啵钡奖弦?,父母也没给过我一分钱?!痹羲担窖J?,她只有打工时攒下的几千元,知道她的特殊情况后,陶老师每个月都给她200元生活费,还让她到家里吃住。
“其实陶老师家里也不富裕,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地帮助我,教会我许多人生道理和谋生技能。当时他给过我的每一笔钱,我都好好记着,工作后就把钱还给陶老师了。毫不夸张地说,是陶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痹羲?。
这些年来,像王海容、曾敏这样受过陶海林帮助的困难学生有30多人。
“我一个人能力有限,那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又特别上进、求学若渴的学生我就会帮。2008年后,国家对中职教育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加大后,也不大需要我补贴他们了?!倍宰约憾嗄昃枳手У氖?,陶海林看得很淡,说自己只是觉得勤奋的好学生,如果因为几百元就退学,实在太可惜了,所以才帮他们出了学费、生活费。
军营文化进校园 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除了教授会计知识外,陶海林还十分注重在课堂以外对学生进行培养,希望通过引入军营文化和军事训练,锻炼学生体魄,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上进心和责任感。
2006年开始,陶海林从学校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近200名优秀师生,先后组成“五指山市民兵机动分队”和“预备役步兵某部炮兵连”,将军营文化引入校园。
放学后,陶海林会在校园内带领学生们操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除了练习走方队外,还有实战练习。这些训练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让他们有了更多荣誉感和自信心。
“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就希望这辈子能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碧蘸A炙?,希望有更多优秀教育工作者能扎根山区,让山区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黄文华,男,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五指山市毛道乡红运村委会空程村村民。拟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事迹:淳朴之心善待他人 心怀感恩孝老爱亲
黄文华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耄耋老母亲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他践行了“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关爱亲人,心存感恩。年迈的年纪,还能始终如一照顾自己的老母亲和弟弟实为不易,他做到了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用爱撑起一个和美的家,他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最美的孝老爱亲故事。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黄文华是五指山市红运村委会的老书记及老党员。他说他最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村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把助人为乐当做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来充实自己,别人快乐的同时他也快乐。
深处高山的红运村,一场大雨过后,难免会发生一些灾害,比如村里的稻田被泥沙掩埋、灌溉渠道被树枝泥土堵塞等一些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也许会有人视之不理,也许有人关心却有始无终。但是已年迈的黄文华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践在行动,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一铲一铲地把泥土铲开,有条不紊地把枯枝残叶移开,为的是群众的利益,为的是群众能过上安心的生活,小行动、小细节却能福泽一方百姓。
悉心照顾,守孝悌。年过70岁的黄文华,不仅是群众的贴心人,更是亲人的暖心人。作为家中长子,照顾自己年迈老母亲的重担就落到了黄文华的身上。多年来,黄文华省吃俭用,但是对自己的老母亲却慷慨大方,舍得付出,光是在母亲的饮食上,黄文华就下了不少心思。他自己勤俭节约,为母亲准备的每日三餐却尽量做到营养搭配合理,让老人吃的舒心。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让母亲“随着性子来”,从不惹老人生气。
老人年纪大了,时常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成为儿女们的包袱,性格有些孤僻?;莆幕途×亢屠先硕嘟惶福┘页@锒?,让她在亲情的包围下消除性格的孤僻。母亲晚年多病,黄文华就在病床前衣不解带地悉心照顾,为老人穿衣、洗漱、端屎端尿、洗衣洗床铺。他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苦,毫不厌烦地照顾着老人。母亲因为上了岁数,时?;岸噙脒?,有时候言语还很难听,每当这个时候,黄文华从不跟母亲计较,从无一句怨言?;莆幕庵帜冻龅男⒆又模攀沟美夏盖装蚕硗砟?,得以高寿。
相互扶持,同甘共苦。黄文华的弟弟智力上天生有些缺陷,生活自理能力差。但是,黄文华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弟弟,他对待弟弟比对自己的儿子还要亲,为了教弟弟与人沟通,黄文华便经常和弟弟说话,弟弟听不进去,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弟弟大小便总是弄的一身脏,只要一脏,黄文华就给他洗澡换衣服,有他在,弟弟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他还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弟弟吃饭、穿衣服……多年以来,黄文华始终对弟弟不离不弃,方方面面都对其悉心照顾,让他吃饱穿暖,生活无忧。
黄文华照顾智力残疾的弟弟近50多年,细心和爱心感动了左邻右舍,他对弟弟的爱比任何人来得执着深情,也正是现代社会需要传递的爱亲正能量。